夜过博山

山行迫昏黑,乞火野人家。
阴风振林壑,水激沟港斜。
扶舆听鸣钟,尚觉涂路赊。
叩门得兰若,僮仆欣不差。
老僧为作茗,趺坐谈无涯。
子夜各休去,幻境良可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过博山》是一首古诗,作者为宋代诗人韩淲。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经过博山时所见到的景象和感受。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山行迫昏黑,乞火野人家。
    阴风振林壑,水激沟港斜。
    扶舆听鸣钟,尚觉涂路赊。
    叩门得兰若,僮仆欣不差。
    老僧为作茗,趺坐谈无涯。
    子夜各休去,幻境良可嗟。

  2. 诗句解析

  • 山行迫昏黑:描述了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天色已晚至完全黑暗。
  • 乞火野人家:表明诗人为了取暖,向村民借取火种。
  • 阴风振林壑:展现了夜晚山林中狂风大作的景象。
  • 水激沟港斜:描写了因风雨交加而湍急的水流冲击着沟渠。
  • 扶舆听鸣钟:诗人在行进中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
  • 尚觉涂路赊:尽管夜色朦胧,但诗人仍觉得路途遥远。
  • 叩门得兰若:诗人敲开了一座寺院的门,得以投宿。
  • 僮仆欣不差:说明寺中的仆人对诗人的到来表示欢迎。
  • 老僧为作茗:寺中的老僧为诗人泡茶,提供了热茶以慰劳。
  • 趺坐谈无涯:老僧与诗人盘膝而坐,谈论天地之广,人生有限。
  • 子夜各休去:到了深夜,诗人告别寺僧,各自归家。
  • 幻境良可嗟:诗人感叹这短暂的旅程如同一场幻境,让人难以忘怀。
  1. 主题思想:《夜过博山》不仅描绘了旅途的景色,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在艰难旅途中所感受到的人间温暖和宁静。

《夜过博山》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刻画,更是一曲关于人生、修行与感悟的美妙旋律。它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与力量,体会到在变幻莫测的人生旅途中,如何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去珍惜每一个当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