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迫昏黑,乞火野人家。
阴风振林壑,水激沟港斜。
扶舆听鸣钟,尚觉涂路赊。
叩门得兰若,僮仆欣不差。
老僧为作茗,趺坐谈无涯。
子夜各休去,幻境良可嗟。
【注释】
夜过博山:指诗人在夜晚路过博山。博山,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的一座山峰名。
迫昏黑:天色已晚,天色昏暗。迫,迫近。
乞火野人家:指向一位正在野外烧火煮茶的农夫借火。乞火,向人借火。
阴风振林壑:指傍晚时分,山林间刮起了阴冷的风。
水激沟港斜:指水流冲击着沟谷和山溪,形成斜流。
扶舆:指天地之间的元气。
听鸣钟:听到远处寺庙里传来的钟声。
尚觉涂路赊:还感到道路漫长难行。赊,长、远的意思。
叩门得兰若:敲开门去到了寺院里。兰若,梵语“lan-na”音译,意为清静的地方。
僮仆欣不差:说仆人很热情,态度好。僮仆,奴仆。欣,高兴。
作茗:泡茶。茗,茶的古称。
趺坐谈无涯:坐在蒲团上谈天说地。趺,盘腿而坐。无涯,无边无际。
子夜:晚上。
幻境:虚幻的境界。这里比喻佛家讲经说法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诗人夜宿佛寺,看到寺庙中僧人为游人烹茶、说法,并听到远处寺中僧人的钟声,以及僧人的热情待客,感慨人生如幻,遂作此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幽雅宁静的佛寺夜景图,表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首句写夜深时分,天色已暗,诗人在漆黑一片的黑暗中,向一个正在野外烧火煮茶的人借火。第二句写夜色朦胧时,山林间的阴风吹动着树木枝叶,发出沙沙响声;同时溪水也激荡着奔流而下,使河渠里的流水都变成了斜流。接着第三句写自己站在高处听着远处寺庙里传来的悠扬的钟声,觉得路途遥远。第四句写敲开门去到了寺院里,看见仆人十分热情接待他。第五句写见到一位正在寺院里烧茶煮茶的老僧,便坐下来和他聊天。第六句写深夜过后,游人纷纷离去,但老僧人仍在继续给游人说法。最后一联写游人离开后,诗人感叹人间如梦幻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