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菊

英英辉丛菊,重露滋其花。
移来秋已深,不饮亦已嘉。
小槛凭虚檐,山迥无风沙。
霁色寒未生,此地玉溪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露菊》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菊花的形象寄托了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抱负。以下是对《菊》的具体分析:

  1. 作品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采菊遍寻幽谷去,仍怜芳菊带高冠。

  2.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首联“秋丛绕舍似陶家”,描绘了菊花盛开的秋天,其色彩与陶渊明笔下的菊花相似,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的景仰之情。
  • 意象象征:颔联“遍绕篱边日渐斜”中,菊花被比作篱笆边的花朵,暗示着菊花的生命力顽强且不屈不挠,同时夕阳下的菊花也象征着晚年的沉思与感慨。
  • 情感表达:颈联“采菊遍寻幽谷去,仍怜芳菊带高冠”展现了诗人在寻觅菊花时的心境,既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也透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高尚品格的向往。
  1. 文化背景
  •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批判,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 历史影响:《菊》作为李商隐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创作不仅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
  1. 艺术手法
  • 用典:诗中多次使用典故,如“陶令”、“罗含”等,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 对仗:整首诗的语言优美,对仗工整,如“秋丛绕舍”与“日落花红”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手法。

《露菊》不仅是一首描绘秋天菊花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深意的作品。通过对菊花的描写,李商隐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语言的美妙,还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底蕴。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人来说,《露菊》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