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蜀僧去尘

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
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
拄杖挂经须倍道,故山春蕨已阑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蜀僧去尘”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宋代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
  •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苏轼、王安石并称为“三苏”。他的文学创作涉及散文、诗词等多个领域,其作品以严谨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著称。
  1. 诗歌原文
  • 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
  • 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
  • 拄杖挂经须倍道,故人相见两依依。
  1. 诗歌解析
  • 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此句表达了作者长期钻研《易经》的辛劳以及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学问,日夜沉浸在诗歌创作中,使得诗人感到忧愁而苦恼。
  •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这里的“丹青”指的是绘画或书法,表达了诗人虽然精通艺术但却难以迎合世俗的审美观念,反而选择将自己的艺术成就献给知己。
  • 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无奈,即即使有人赞美自己的才华,也总有人会因为不理解而嫌弃自己。
  • 拄杖挂经须倍道,故人相见两依依: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背着经书行走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与老朋友相见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送蜀僧去尘》是苏洵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是苏洵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