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骥在野,百过不呻。子不我良,岂无他人。絷我于厩,乃不我驾。
遇我不终,不如在野。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宁彼我伤。
宁人不我顾,无子我忘。
有骥在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有骥在野》是苏洵的一首古体诗,属于宋代的文学作品。这首诗出自《嘉祐集笺注》,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首先来探讨苏洵的个人背景和创作风格。苏洵,字明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独特的创作风格被后人传颂。他的生平颇为传奇,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一○九九年),卒于英宗治平三年(一〇六七年),享年五十八岁。其子苏轼与苏辙,更是文坛上的杰出代表,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苏洵的作品不仅在宋代影响深远,而且其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诗歌原文来看,《有骥在野》通过生动的比喻与形象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不满。诗句“有骥在野,百过不呻”意味着一匹良驹虽然身处野外,却不因为无人驾驭而发出哀鸣。这种描写既表现了骏马的坚韧不拔,也隐喻了诗人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即即使身在困境,也能保持本色,不被外界所动摇。“子不我良,岂无他人。絷我于厩,乃不我驾”则表达了对于不公平待遇的抗议和对于公正对待的向往。最后两句“遇我不终,不如在野。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宁彼我伤,人不我顾?无子我忘”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被忽视和抛弃的无奈。整首诗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有骥在野》不仅是苏洵个人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宋代诗歌艺术的典范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够深刻理解诗人对于自由与独立人格追求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