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

怪我辞官免入商,才疏深畏忝周行。
学从社稷非源本,近读诗书识短长。
东舍久居如旧宅,春蔬新种似吾乡。
闭门已学龟头缩,避谤仍兼雉尾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是苏辙的作品,反映了他在政治立场上的坚定。下面将介绍这本文学作品:

  1. 创作背景
  • 苏辙在宋神宗时期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被贬为河南推官。
  • 由于其对朝廷的不满和批评,苏辙在朝中遭遇了激烈的争论和排挤。
  1. 作品原文
  • 埙动篪鸣只自知,忧轻责少幸官卑。
  • 声名谩作耳中瑱,科第空收颌底髭。
  • 西鄙猖狂犹将将,中朝闲暇自师师。
  • 近成新论无人语,仰羡飞鸿两翅差。
  1. 作品鉴赏
  • 思想性:苏辙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失望和不满,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思考。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情感。
  •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苏辙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如“埙动篪鸣”暗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而“声名谩作耳中瑱”则讽刺了外界对自己的误解。他的语言平实而富有力度,能够深刻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 历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苏辙个人经历的写照,也是北宋时期文人政治态度和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它揭示了当时文人在政治斗争中的生存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作为苏辙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政治立场和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特色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