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读兵书气已振,近传能射喜征鼖。
手随乐节宁论中,箭作鸱声不害文。
力薄仅能胜五斗,才高应自敌三军。
良家六郡传真法,马上今谁最出群。
闻子瞻习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子瞻习射》赏析
《闻子瞻习射》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诗。此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对子瞻射箭技艺的赞美,也蕴含了诗人对武艺的崇尚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诗的开篇“中朝鸾鹭自振振,岂信边隅事执鼖。”意指朝廷上的贤才自会振作,何须去边远之地寻找人才?这反映了苏轼对于才华与地位的不拘一格的追求,他并不拘泥于传统的门第观念,而是鼓励人才的广泛流动和合理利用。
“共怪书生能破的,也如骁将解论文。”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书生武艺的赞赏。在古代社会,文人往往被视为文弱书生,而苏轼却认为,即使书生也有武艺高强的才能。他认为,真正的英勇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的勇猛,更在于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诗中通过“穿杨自笑非猿臂,射隼长思逐马军”表达了对子瞻射技的赞叹。穿杨即射箭准确无误的意思,这里的“自笑非猿臂”意味着子瞻在射箭时展现出的技艺,仿佛有神助一般,令人惊叹不已。同时,“射隼长思逐马军”则表明他对军事知识的掌握,以及在实战中运用战术的冷静与智慧。
诗以“中朝鸾鹭自振振,岂信边隅事执鼖”作为收尾,既表达了对子瞻武艺的肯定,也暗示了苏轼对朝廷人才的看法。他希望朝廷能够重视这些具有武艺的人才,而不是固守传统的偏见。
这首诗不仅是对子瞻个人武艺的认可,也是对传统文人形象的一种挑战和颠覆。它显示了诗人对于武艺的重视以及对英雄气概的推崇。通过对《闻子瞻习射》,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那种超越时代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