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任师中通判黄州

一别都门今五年,剧谈精壮故依然。
厌居巴蜀千山底,决住荆河十顷田。
老去功名无意取,身闲诗笔更能专。
黄州无事聊须饮,世俗方今自足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任师中通判黄州》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与友人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苏辙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一别都门今五年,剧谈精壮故依然。厌居巴蜀千山底,决住荆河十顷田。老去功名无意取,身闲诗笔更能专。

  2. 诗歌注释

  • 在这首诗中,“一别都门今五年”表明作者已经与友人分别五年。
  • “剧谈精壮故依然”意味着尽管时间过去了很久,但与友人的交谈仍然充满活力和激情。
  • “厌居巴蜀千山底”描述了作者对于居住环境的满意,暗示了他对目前生活的满足感。
  • “决住荆河十顷田”则表达了作者选择定居的决心,可能是为了追求更稳定的生活。
  • “老去功名无意取”反映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看法,他可能更倾向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诗歌创作的乐趣。
  • “身闲诗笔更能专”则展现了作者在空闲时更加专注于诗歌的创作。
  1. 写作背景
  • 元丰八年(西元一〇八五年)三月,苏辙因反对变法而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
  • 此后,他被贬为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并再谪雷州安置。
  • 徽宗即位后,苏辙被徙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复太中大夫。

《送任师中通判黄州》不仅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古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言辞传达了对友人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了苏辙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