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巩怀刘莘老

两都来往太频频,真是人间自在人。
十载读书同白屋,千金为客买朱唇。
结交京邑倾心肺,寓思禅宗离垢尘。
为问西归天禄客,何时同看洛川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王巩怀刘莘老》是苏辙创作的一首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其在文学上的价值:

  1. 诗歌内容
  • 首联描绘:“头上黄花记别时,樽中渌酒慰清悲。”首联描绘了苏辙与王巩分别的情景以及他们共同的友情。
  • 颔联表达:“画船牵挽故不发,红粉留连未遽离。”表达了苏辙对于朋友的不舍,即使不能同往,也不愿错过任何一次相聚的机会。
  • 颈联感慨:“小雨无端添别泪,遥山有意助颦眉。”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的神态,增添了离别时的感伤氛围。
  • 尾联寄情:“十分酒盏従教劝,堆案文书自此辞。”尾联则表达了对友人未来路途平安的祝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即将告别工作的决心。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苏辙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与苏轼齐名,其作品多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现实及文人的生活状态。
  • 创作时期: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环境和心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1. 文学赏析
  • 艺术手法:此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头上黄花”象征着时间与友情的流逝,“画船牵挽故不发”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情感和行为。
  • 语言风格:苏辙的语言清新脱俗,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为一种生活化的艺术表现。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次韵王巩怀刘莘老》作为苏辙的代表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 情感传递:诗中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对于友情和生活的感悟。
  1. 现代应用
  • 教育价值:这首作品在现代也被广泛引用于教育领域,用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 文化传播:通过各种文艺演出和展览,苏辙的《次韵王巩怀刘莘老》被更广泛地传播与欣赏。

《次韵王巩怀刘莘老》不仅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社会风情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学习,可以更好地领会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精神的共鸣与文化的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