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道潜见寄

萧萧华发映衰容,惭愧高僧叹不逢。
游宦终身空处处,尘埃何日退重重。
已甘憔悴鸡群鹤,犹胜劬劳旱岁龙。
回首不堪膏火热,试求甘露洒青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道潜见寄》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自然的热爱。下面将具体介绍文学作品的相关情况:

  1. 作者简介
  •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他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
  • 苏辙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
  1. 诗作原文
    萧萧华发映衰容,惭愧高僧叹不逢。
    游宦终身空处处,尘埃何日退重重。
    已甘憔悴鸡群鹤,犹胜劬劳旱岁龙。
    回首不堪膏火热,试求甘露洒青松。
  2. 诗词赏析
  • 首联“萧萧华发映衰容,惭愧高僧叹不逢。”描绘了诗人萧瑟的华发与衰老的面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的感慨。同时,诗人以“惭愧高僧”自谦,反映了他对僧人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无奈。
  • 第二联“游宦终身空处处,尘埃何日退重重?”则表达了诗人仕途的坎坷和内心的疲惫。他感叹一生漂泊无定,何时能够摆脱这沉重的尘埃负担。
  • 第三联“已甘憔悴鸡群鹤,犹胜劬劳旱岁龙。”通过对比鸡群鹤和旱岁龙的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自己宁愿保持清贫和孤独,也不愿像龙一样承受繁重的劳作。
  • 最后一联“回首不堪膏火热,试求甘露洒青松。”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抗争。他希望在逆境中寻找到清凉宁静之所,如同青松一般坚韧不拔。
  1. 创作背景
  • 《次韵道潜见寄》是苏辙对释道潜(参寥子)的回应之作。两人之间有过深厚的友谊,相互唱和的诗篇流传甚广。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苏辙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他在仕途上历经坎坷,多次被贬谪,但始终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1. 艺术特色
  •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风貌。
  • 诗中的意象鲜明,如“萧萧华发”、“鸡群鹤”等,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 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生物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1. 文化影响
  • 《次韵道潜见寄》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苏辙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宋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精神和对友情的珍视。
  • 这首诗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中借鉴了苏辙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使得《次韵道潜见寄》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次韵道潜见寄》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幅反映宋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画卷。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