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姜应明黄檗山中见寄

垂老闲居味更深,此身随世任浮沉。
北窗未厌曲肱卧,西洛能传拥鼻吟。
疋马彷徨犹寄食,敝裘安乐信无心。
我今漂泊还相似,同愧高僧支道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姜应明黄檗山中见寄》是宋代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苏辙,字子由,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家族背景显赫,与苏轼、曾巩并称为“三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 生平概述:出生于眉州眉山县(今属四川省),苏辙自幼聪明好学,其才华在年轻时便已显露,后因其兄长苏东坡的连年政治风波而多次被贬。他在政治上的经历复杂曲折,但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诗句解读:“垂老闲居味更深,此身随世任浮沉。”这句表达了诗人在晚年的生活状态,他感到世事变迁,人生如梦,随遇而安。
  • 艺术特色:《次韵姜应明黄檗山中见寄》通过平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位老者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内心世界。这种表达方式简洁而深刻,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1. 作品的背景
  • 创作时期:该诗作成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苏辙晚年或其流放期间。这一时期的苏辙经历了许多变故,包括政治上的起伏和个人生活中的艰辛,这些都在他的诗作中有所体现。
  • 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文人常有寄情山水、抒发情怀的传统,苏辙的作品也不例外。黄檗山不仅是一个地理实体,更象征着一种精神寄托和哲学思考,这与诗人的生活哲学不无关系。
  1. 主题思想
  • 人生态度:通过对“随世浮沉”的描述,苏辙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认识。这种态度体现了道家的顺应自然,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
  • 社会关怀:诗中的“我今漂泊还相似,同愧高僧支道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士的同情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敬仰。这也反映了他作为政治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次韵姜应明黄檗山中见寄》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苏辙的诗歌才华,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 后世影响:此诗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后世文人的启迪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苏辙本人及其作品至今仍受到学者和爱好者的广泛研究与赞赏。

《次韵姜应明黄檗山中见寄》不仅是苏辙个人经历的反映,也是宋代文化背景下文人心态和哲学思想的体现。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文字,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独特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