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宗望郎中赴河东漕

春初戎马掠河壖,属国仓皇不解鞍。
未免驱民馈边食,旋闻奉使辍郎官。
年高转觉精神胜,虑稳要令事业安。
持节近看葱岭雪,拥裘应惯雁门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宗望郎中赴河东漕》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分析:

  1. 作品原文
  • “春初戎马掠河壖,属国仓皇不解鞍”
  • “东风吹雁西飞绝,愿寄音书长不达”
  • “行人日暮乱山深,谁见征鞍又归客?”
  • “边城寒尽风沙软,龙城烽火连营烧”
  • “古来青冢家陵远,今日萧条草木秋”
  1. 作品赏析
  • 诗中“春初戎马掠河壖”描绘了春天时节边疆的紧张局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即将面临的艰难任务的深刻理解。
  • “东风吹雁西飞绝”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友人旅途艰险的担忧与不舍。
  • “愿寄音书长不达”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无法互通音讯的无奈。
  • “行人日暮乱山深”形象地刻画了友人在黄昏时分的孤独与迷茫。
  • “谁见征鞍又归客?”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归途可能受阻的深切关切和忧虑。
  • “边城寒尽风沙软”和“龙城烽火连营烧”两句分别描绘了边陲城镇和战场的景象,既展现了战事的残酷,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安全的深深牵挂。
  1.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苏辙为友人王宗望即将前往河东漕运任职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其未来路途的关怀。
  1. 艺术特点
  • 诗歌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一幅边塞风光图,既有壮阔的自然景观,又有深刻的人物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 语言质朴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沉,充分显示了苏辙作为宋代文学大家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1. 文化价值
  • 作为苏辙的送别诗,其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及个人友谊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社会影响
  • 此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情感表达和艺术成就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广泛认可。
  1. 现代应用
  • 在当今时代,这首诗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古代文人友谊的一种赞美,也是对现代社会人际情感的一种启示。
  1. 教学资源
  • 在文学教育中,此诗作为经典之作被广泛用于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可以看出《送王宗望郎中赴河东漕》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层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