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初戎马掠河壖,属国仓皇不解鞍。
未免驱民馈边食,旋闻奉使辍郎官。
年高转觉精神胜,虑稳要令事业安。
持节近看葱岭雪,拥裘应惯雁门寒。

解析及译文:

  1. 春初戎马掠河壖,属国仓皇不解鞍。
  • 春天里,边疆的战马在河边掠过,边地的使节惊慌失措,无法脱下鞍子。
  • 这里的关键词“戎马”和“仓皇”描绘了边塞的紧张氛围和使节的不安状态。
  1. 未免驱民馈边食,旋闻奉使辍郎官。
  • 不得不驱使民众运送食物到边关,刚听说有命令停止郎官的职务以赴任。
  • “未免”表示被迫,“驱民馈边食”说明边境战争频繁,需要百姓提供物资支持。
  • “奉使停郎官”则反映了朝廷对某些官员的特殊派遣任务,这通常是重要的职责,如前往边塞。
  1. 年高转觉精神胜,虑稳要令事业安。
  • 虽然年纪已高,但精神矍铄,能够保持冷静,确保事业安稳。
  • “转觉”表达了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积极变化,“虑稳”强调了决策的稳定性。
  1. 持节近看葱岭雪,拥裘应惯雁门寒。
  • 手持符节(代表朝廷权威),靠近观看着葱岭上的积雪,应该已经习惯了雁门的寒冷天气。
  • 这是对边关环境的一种描绘,通过“看”和“应惯”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环境深刻的感受和适应。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春日边疆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一位中年官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首句“春初戎马掠河壖”,直接点出季节背景,同时暗示了战事的临近,为后续描述奠定了基调。次句“属国仓皇不解鞍”,则进一步刻画了边地使节的急迫心情与困境,体现了国家对边防的高度关注。第三、四句“未免驱民馈边食,旋闻奉使辍郎官”,揭示了战争带来的人力物力的牺牲,以及朝廷为保障官员安全采取的措施。最后两句“持节近看葱岭雪,拥裘应惯雁门寒”,不仅表现了诗人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反映出他对职责的忠诚和勇气,以及在艰苦环境下仍能保持清醒头脑的能力。全诗情感饱满,意境开阔,既有壮阔的历史画面,也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