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招隐亭

隐居吾未暇,何暇劝夫人。
试饮此亭酒,自惭缨上尘。
林深开翠帟,岸断峻严闉。
送雪村酤酽,迎阳鸟哢新。
竹风吹断籁,湖月转车轮。
霜叶飞投坐,山梅重压巾。
欲居常有待,已失叹无因。
古语君看取,声名本实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子瞻招隐亭》是宋代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在这首诗中,苏辙表达了自己未能立即隐居的心情,同时描绘了亭中饮酒、自然景色和季节变换,展现了隐逸生活的诱人之处,流露出对现实责任的承担和对名声虚名的思考。具体介绍如下:

  1. 创作风格与背景:《次韵子瞻招隐亭》的创作背景是在苏轼(苏辙之兄)招隐亭邀请之后,诗人以次韵的形式回应。苏辙虽未立即隐居,但对隐逸生活有所向往和向往。
  2. 主题内容与思想:诗中主要探讨了隐逸生活的魅力以及对名声和责任的思考。《次韵子瞻招隐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隐逸之情和对名利的超然态度。诗中多次提及“林深”“山梅”等自然元素,通过这些景象展示了一种理想化的隐逸生活。
  3. 艺术手法与技巧:《次韵子瞻招隐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缨上尘”象征着世俗的功名和束缚,而自然的美景则代表了心灵中的一方净土。
  4. 文学价值与影响:《次韵子瞻招隐亭》作为苏辙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中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状态,同时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对于隐逸文化的普遍追求。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次韵子瞻招隐亭》不仅是苏辙诗歌创作的一个亮点,也是宋代文人隐逸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缩影。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宋代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