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送王颐殿丞

忆游长安城,皆饮毋卿宅。
身虽坐上宾,心是道路客。
笑言安能久,车马就奔迫。
城南南山近,胜绝闻自昔。
徘徊竟莫往,指点烦鞭策。
道傍古龙池,深透河渭泽。
山行吾不能,愧此才咫尺。
壮哉谁开凿,千顷如一席。
参差山麓近,滉荡波光射。
君时在池上,俗事厌纷剧。
望门不敢叩,恐笑尘土迹。
自从旅京城,所向愈无适。
君来曾未几,已复向南国。
扁舟出淮汴,唯见江海碧。
野人处城市,长愿有羽翮。
脱身相从游,未果聊自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京师送王颐殿丞》是宋代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长安城和龙池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友人的深情与不舍。下面将详细介绍作品:

  1. 作者简介: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苏轼之弟,北宋著名文学家,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古文的贡献而闻名。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尤以散文见长,如《前赤壁赋》、《黄楼赋》等。在诗歌创作上,苏辙亦有佳作,如《京师送王颐殿丞》。

  2. 诗歌原文

忆游长安城,皆饮母卿宅。
身虽坐上宾,心是道路客。
笑言安能久,车马就奔迫。
城南南山近,胜绝闻自昔。
徘徊竟莫往,指点烦鞭策。
道傍古龙池,深透河渭泽。
山行吾不能,愧此才咫尺。
壮哉谁开凿,千顷如一席。
参差山麓近,滉荡波光射。
君时在池上,俗事厌纷剧。
望门不敢叩,恐笑尘土迹。
自従旅京城,所向愈无适。
君来曾未几,已复向南国。
扁舟出淮汴,唯见江海碧。
野人处城市,长愿有羽翮。
脱身相从游,未果聊自责。

  1. 诗歌赏析:“忆游长安城,皆饮母卿宅。”开篇即用回忆的方式引出长安城,通过饮酒的场面描绘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氛围。“身虽坐上宾,心是道路客。”则转折到了作者的内心状态,虽有尊贵的身份,但心情却如同在旅途中的行人。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处高位,但仍感到漂泊不定的心情。“笑言安能久,车马就奔迫。”进一步描绘出因急于离开而产生的无奈感。“城南南山近,胜绝闻自昔。”则转向对现实景象的描绘,城南的南山成为了一种美好记忆的象征,也是诗人心中向往的地方。“徘徊竟莫往,指点烦鞭策。”表达了诗人对于未能前往南山的遗憾和内心的焦虑。

  2. 写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神宗时期,当时苏轼、苏辙兄弟因政治原因被贬。苏辙在京城任职期间,多次表达对友人王颐的思念和不舍,以及对于自身命运的感慨。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苏辙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3. 艺术手法:整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语言朴实真挚,情感丰富细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遗迹的回忆,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诗歌既有外在景物的美,又有内心情感的真。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4. 文化价值:《京师送王颐殿丞》不仅是苏辙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是宋代文人对国家兴亡、个人命运的思考的集中体现。诗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诗歌中对长安城的描绘,也展示了当时的城市风貌和文化背景,为后人了解宋代的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京师送王颐殿丞》不仅展现了苏辙深邃的思想感情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也是研究宋代文化、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