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学士墨君堂

虚堂竹丛间,那复厌竹远。
风庭响交戛,月牖散凌乱。
尚恐昼掩关,婵娟不长见。
中堂开素壁,萧飒起霜干。
随宜赋生意,落笔皆葱茜。
根茎杂土石,枝叶互长短。
依依露下绿,冉冉风中展。
开门视丛薄,与此终何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与可学士墨君堂》:竹影婆娑,墨意盎然

在宋诗的浩渺星河中,苏辙的《文与可学士墨君堂》犹如一叶扁舟,静静停泊于历史的河流。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成为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缩影,更以其细腻入微的观察和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自然山水画。

诗句“虚堂竹丛间,那复厌竹远。”仿佛是一幅精致的国画,堂前竹林密布,翠色欲滴,远处的竹子则随风摇曳,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风庭响交戛,月牖散凌乱。”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动态变化的场景。清风过处,竹叶相互碰撞发出清脆声响;月光透过窗棂洒落,竹影斑驳,如同舞动的水墨画卷。这样的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更让人体会到苏轼那种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诗中还有“尚恐昼掩关,婵娟不长见。”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忧虑和无奈。诗人担心白天的喧嚣会遮蔽这份难得的宁静,美丽的月亮也无法长时间地陪伴着他。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引人深思。

在赏析这首古诗时,不难发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艺术繁荣的时代,文人雅士们追求的自然和谐与内心宁静,在《文与可学士墨君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作,更是宋代文人追求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写照。

通过对《文与可学士墨君堂》的学习与鉴赏,我们得以窥见宋代诗人对美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是对古人智慧的传承,更是对现代读者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