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焦山

金山游遍入焦山,舟轻帆急须臾间。
涉江已远风浪阔,游人到此皆争还。
山头冉冉万竿竹,楼阁不见门长关。
金山共此一江水,只有胜绝无此闲。
野僧终日饱一饭,与世相视如髦蛮。
门无舟楫断还往,说法教化鼋鼍顽。
偶然客至话乡国,西望落日低铜镮。
岷峨正在日入处,想象积雪堆青鬟。
稻田一顷良自给,仕宦不返知谁扳。
久安禄廪农事废,强弓一弛无由弯。
行逢佳处辄叹息,想见茅屋藏榛菅。
我知此地便堪隐,稻苗旆旆鱼斑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子瞻焦山》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作品,创作于宋朝时期。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苏辙简介: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诗歌多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时代背景: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朝代,尤其是诗文方面,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苏辙的创作深受其兄苏轼的影响,同样擅长写景咏怀,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1. 诗歌原文
  • 金山游遍入焦山,舟轻帆急须臾间。
  • 涉江已远风浪阔,游人到此皆争还。
  • 山头冉冉万竿竹,楼阁不见门长关。
  1. 主题思想
  • 隐逸之志:诗中“只有胜绝无此闲”表达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心灵宁静的隐逸情怀。
  • 自然之美: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山头冉冉万竿竹,楼阁不见门长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 教化理念:“野僧终日饱一饭,与世相视如髦蛮”反映了诗人认为修行者应该超脱世俗,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世间的一切。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和子瞻焦山》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构建了一种深远的意境,使人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 语言平实:这首诗的语言平实而富有韵味,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够直抵人心,展现了宋代诗歌的典型风格。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宋代的诗歌,它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 思想启示:诗中的隐逸之志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为现代人提供了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向往。
  1. 鉴赏评价
  • 美学特征: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此诗的意象鲜明,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 历史意义: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此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1. 创作背景
  • 游历经历:苏辙的这首诗可能受到了他游览金山、焦山的经历启发。金山与焦山位于今天的江苏镇江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游历之地,苏辙在这里的所见所感很可能成为其创作灵感的来源。
  • 社会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苏辙的诗歌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

在了解以上内容后,以下还有一些其他注意事项:

  1. 在赏析诗歌时,应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进行理解,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2. 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和句子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深层的含义。
  3. 宋代诗歌强调含蓄与内敛,因此在解读时应避免过度揣测,以免偏离诗意。

《和子瞻焦山》是一首充满哲思和美感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苏辙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独到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现代生活有益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