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游道场山何山

两山相负为峰麓,流水重重注溪谷。
游人上寻流水源,未觉崎岖病双足。
山深下视云漫漫,径垂石底千屈盘。
松林阴森白日静,忽惊人世如奔湍。
客行不避苦寒出,僧定端居不下席。
人生嗟与草木同,置身所在由初植。
堂中白佛青髻鬟,气象冲淡非人间。
坐令远客厌奔走,径欲筑室依空山。
木鱼桹桹夜将旦,星斗攲斜挂山半。
行役有程未可留,将出山门复长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子瞻游道场山何山》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一首著名七言古诗,表达了他对山水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次韵子瞻游道场山何山》这首诗通过描绘道场山的壮丽景色与游人在其中的感受,反映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体悟。诗中的“两山相负为峰麓,流水重重注溪谷”两句,生动地勾勒出山峰与溪水的布局,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诗中“松林阴森白日静,忽惊人世如奔湍”等句,表现了作者身处山林之中,远离尘嚣,心境得以宁静。这反映了苏辙在忙碌的仕途生活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愿望,也展示了他对于简朴生活状态的向往。

苏辙在诗歌中还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堂中白佛青髻鬟,气象冲淡非人间”,这种对宗教或精神世界的探索,表明了作者追求精神升华和内心宁静的哲学思考。诗的最后一部分“木鱼桹々夜将旦,星斗欹斜挂山半”,则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在自然美景中寻求心灵平静的意境。

通过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还能体会到他们在复杂社会背景下,对于精神世界独立与自由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