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泗水平如席,城头远山涵落日。
轻舟鸣橹自生风,渺渺江湖动颜色。
中洲过尽石纵横,南去清波头尽白。
岸边怪石如牛马,衔尾舳舻谁敢下。
没人出没须臾间,却立沙头手足乾。
客舟一叶久未上,吴牛回首良间关。
风波荡潏未可触,归来何事尝艰难。
楼中吹角莫烟起,出城骑火催君还。
陪子瞻游百步洪
介绍
《陪子瞻游百步洪》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记事诗。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洪水后游览洪水河道的情景,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位文人的深厚情谊。《陪子瞻游百步洪》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兄弟情谊的珍视以及面对困境时所展现的坚韧与乐观。
《陪子瞻游百步洪》的创作背景是在苏轼抗洪救城期间。苏轼因治理黄河水患有功,被调往徐州任知州。途中于澶濮间与苏辙相遇,两人共同留在徐州居住三月余,期间诗文唱和颇多。苏轼率领众人抗洪救灾的过程中,苏辙目睹其英勇事迹,并赋诗以记其事。
从诗歌内容来看,《陪子瞻游百步洪》中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和对历史的深刻回顾。诗中“城东泗水平如席,城头远山衔落日”等句描写了洪水退去后的宁静景象,而“轻舟鸣橹自生风,渺渺江湖动颜色”则通过轻舟摇曳和水面荡漾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还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出江边岩石的形状和位置,以及渔人出没的场面,使整首诗显得生动而富有画面感。
苏辙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深沉的政治关怀和个人情感。尽管《陪子瞻游百步洪》更多地聚焦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但通过对苏轼抗洪救城行为的记述,间接地反映了苏辙对兄长的钦佩及对国家责任的认识。诗中的一些句子表达了对困难时期归来艰难的感受,以及面对波涛汹涌时的坚定态度。这种情感和态度在宋代文化中尤为突出,显示了文人在逆境中的精神风貌。
苏辙的这首作品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更是对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真实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苏辙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的风采,以及他在政治生活中的经历和思考。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使得《陪子瞻游百步洪》成为研究宋代文化、政治以及文人生活的重要文献。
《陪子瞻游百步洪》不仅是苏辙对苏轼抗洪救城行为的记录,也是对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更是宋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