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

矫矫吴越士,远为并代行。
寒暄虽云异,慷慨慰平生。
我昔在济南,君时事淄青。
连年食羊炙,便欲忘莼羹。
问君弃乡国,何似敝屣轻。
丈夫事所志,归去无田耕。
闲官少愧耻,教子终馀龄。
定心养浩气,闭目收元精。
此志我亦然,偶与长者并。
会合不可期,未易夸者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苏辙对友人余京的深厚友情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作者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苏辙:苏辙(约公元1039年—约公元1112年),字子由,号颍川布衣,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学流派代表之一。他的诗作多涉及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语言清新质朴,深受后世喜爱。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矫矫吴越士,远为并代行。寒暄虽云异,慷慨慰平生。
    我昔在济南,君时事淄青。连年食羊炙,便欲忘莼羹。
    问君弃乡国,何似敝屣轻。丈夫事所志,归去无田耕。
    闲官少愧耻,教子终馀龄。定心养浩气,闭目收元精。此志我亦然,偶与长者并。
    会合不可期,未易夸者评。
  • 翻译:苏辙在诗中写道:“矫矫吴越士,远为并代行。寒暄虽云异,慷慨慰平生。”这两句表达了他对友人离开家乡到外地任职的感慨,尽管他们身处不同的地方,但是彼此之间通过书信保持着联系,互相慰藉。接着他回忆了自己在济南的日子,那时余京正在负责管理淄青地区的事情。诗人描述了自己因为远离家乡而感到的思乡之情,甚至想要忘记故乡的美食——莼菜汤。
  1. 创作背景
  • 苏辙与余京因公务之缘相识,二人在公务之余相互交流思想。此次苏辙写此诗,正是为了表达对余京即将赴岚州任职的祝福与不舍的情感。
  1. 名家点评
  • 黄焯:苏辙的《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以简洁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其文辞流畅而不失深意,值得细细品味。
  1. 轶事典故
  • 苏辙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至地方。他在仕途中不断受挫,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在《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中,苏辙表达了对余京未来之路的关切与支持,这种深厚的友情和坚定的支持体现了他人格的魅力。

《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诗篇,也是对人生旅途中的别离与重逢进行深刻思考的作品。通过对苏辙生平的了解和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