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荔支止嘉州,馀波及眉半有不。
稻糠宿火却霜霰,结子仅与黄金侔。
近闻闽尹传种法,移种成都出巴峡。
名园竞撷绛纱苞,蜜渍琼肤甘且滑。
北游京洛堕红尘,箬笼白晒称最珍。
思归不复为莼菜,欲及炎风朝露匀。
平居着鞭苦不早,东坡南窜岭南道。
海边百物非平生,独数山前荔支好。
荔支色味巧留人,不管年来白发新。
得归便拟寻乡路,枣栗园林不须顾。
青枝丹实须十株,丁宁附书老农圃。
奉同子瞻荔支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同子瞻荔支叹》是宋代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苏辙,字子由,是苏轼的弟弟。他的文学成就在北宋时期尤为突出,与兄长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
原文展示:诗中描述了蜀中荔枝的美好,提到“蜀中荔支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表达了荔枝的美味和其带来的愉悦感。接着提到荔枝的种植过程,“稻糠宿火却霜霰,结子仅与黄金侔”,描绘了荔枝生长过程中的自然美景。
背景信息:该诗作于诗人随宋神宗南渡期间,由于政治动荡,诗人被迫离开了家乡,流落到成都。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通过描写荔枝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和情感。
《奉同子瞻荔支叹》不仅展示了诗人苏辙对自然美的热爱和细腻的观察力,还反映了他因政治原因远离家乡的哀愁和对故乡的深情怀念。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