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双谷

芳兰非不嘉,当门自宜锄。
矧此恶木阴,久妨长者车。
仆夫砺寻斧,告我日方除。
久持不忍意,柯条益扶疏。
植根虽云固,伐去曾须臾。
我涂虽不宽,出入自有馀。
开门听还往,并纳贤与愚。
荒秽一朝尽,来者皆虚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伐双谷》是宋代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伐双谷》不仅以其深刻的哲理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歌的内容、主题、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自号颍滨遗老。他是苏轼的侄子,与兄苏轼并称“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辙的文学成就颇高,其作品广泛涉猎散文、诗歌等文体,其中以散文见长,被誉为“文定先生”。
  1. 诗歌原文
    芳兰非不嘉,当门自宜锄。
    矧此恶木阴,久妨长者车。
    仆夫砺寻斧,告我日方除。
    久持不忍意,柯条益扶疏。
    植根虽云固,伐去曾须臾。
    我涂虽不宽,出入自有余。
    开门听还往,并纳贤与愚。
    荒秽一朝尽,来者皆虚徐。

  2. 主题内容

  • 哲理思考:诗中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通过对比芳兰(即美好事物)与恶木(指不良之物),诗人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之物应当被珍惜和保护,而恶劣之物则应该被铲除。
  • 人生态度:诗中的“仆夫砺寻斧”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对于改变现状、追求更好生活方式的决心和行动。同时,诗中也体现了一种宽容大度的人生态度,即对待不同的人来客应保持开放的心态。
  • 社会现象:“荒秽一朝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风气改善的期望,认为只要有人愿意改变,即使是污秽之处也能变得干净整洁。
  1. 艺术特色
  • 比喻手法:《伐双谷》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芳兰非不嘉”将“芳兰”喻为美好的东西;”当门自宜锄”则暗示恶木存在,需要铲除。这种巧妙的语言运用使得诗歌富有层次感和深意。
  •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富含哲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例如,“久持不忍意,柯条益扶疏”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宋代的五言古诗,《伐双谷》不仅展示了苏辙的文学才华,也成为研究宋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之一。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伐双谷》给予高度评价。清代学者沈德潜称赞其“格高韵远”,认为其“句法尤极精工”,足以代表苏辙的文学成就。
  1. 文化意义
  • 社会教化:通过对《伐双谷》的学习,可以领悟到古人对于美丑善恶的辨识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道德和文化传统。
  • 心灵启示: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和社会的不同面貌,启发人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应持有一颗平和宽容的心,积极寻求变革与进步。

《伐双谷》不仅是苏辙个人创作才能的展示,也是宋代乃至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以及丰富的历史价值,使其成为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文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