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四民,各分一职。
农次于士,盖尊稼穑。
日出当作,日入乃息。
用天分地,以足衣食。
菖叶初生,于是始耕。
务限既入,农事转急。
禾当播种,乘雨接湿。
高田大豆,榆荚为候。
三月区处,油麻穄黍。
时当警窃,图葺墙宇。
蚕沙麦种,四月收贮。
开渠决窦,以待暴雨。
月建在午,秧苗入土。
女工织作,三伏炎暑。
七月芟草,烧治荒田。
大麦小麦,上戊社前。
禾欲上场,九月涂仓。
缉绩布缕,十月多霜。
冬至埋谷,预试五种。
不宜者轻,宜者则重。
腊月粪地,治碓雕桑。
修治农器,向春则忙。
四时之务,展转相寻。
既有常产,当有常心。
鸡豚兼蓄,枣栗成林。
我念此州,土多冒占。
纷纷刬请,扰扰定验。
雨泽空过,失天之时。
生意不发,失地之脂。
身力不出,枉堕四肢。
于私无益,于官亦亏。
耕既不深,难行根脉。
耘既不勤,众草之宅。
粪若不施,谷不精泽。
收若不速,风雨狼藉。
若能开垦,处处良田。
若能灌溉,岁岁丰年。
古来开亩,广尺深尺。
长亩三条,于中种植。
渐锄陇草,爬土亩中。
苗根日深,耐旱与风。
又有区种,与亩不同。
方深六寸,种禾一丛。
七寸一区,匀如棋局。
区收三升,亩号百斛。
用力既到,所收亦多。
比之漫撒,效验如何。
凡苗之长,全在粪壤。
器欲巧便,牛须肥健。
其或无牛,以人牵犁。
彼此换工,惟在心齐。
游手浮堕,讥笑父祖。
一时之逸,终身之苦。
稍识文字,莫弄官方。
暂然得理,不可为常。
劝尔保身,孝谨无辱。
劝尔居家,省俭常足。
兄弟同心,勿营私曲。
年丰感谢,休厌米谷。
官租未送,莫尝酒肉。
不寻闲事,门户清肃。
粗然不阙,教子习读。
渐入士类,光庇宗族。
岁时礼节,亲邻往复。
孙曾济济,所谓受福。
古有茅容,鸡供母馔。
自将野菜,与客同饭。
张氏九世,同居相爱。
官家亲问,写忍以对。
郤公贫馁,甥侄孤遗。
饭藏两颊,以活两儿。
王丹在乡,亲行农野。
多载酒肴,劝赏勤
鄂州劝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鄂州劝农》是宋代诗人罗愿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旨在通过诗歌形式生动描绘古代农民的劳作生活和农事活动季节性规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耕的重视,还体现了诗人对农业劳动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鄂州劝农》中,诗人开篇就提到了“国有四民,各分一职”,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对人民职业分工的基本原则。在这首诗中,“农次于士”强调了农业在国家中的基础地位,也表达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典型的,因为它强调了“用天分地,以足衣食”的重要性。这里的“用天分地”指的是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诗人描述了农民从春天播种到冬天收仓的一系列农事活动,如三月种植、四月收获、八月收割等,这些都显示了农民一年辛勤劳作的过程。同时,诗人通过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描写,展现了农业活动的季节性规律,以及农民对这些农事活动的重视和努力。
诗人在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农事活动,如“三月区处”、“蚕沙麦种”等,这些细节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真实。例如,“三月区处”可能是指农民对土地进行分区管理,以便更好地种植作物。而“蚕沙麦种”则可能是描述农民在进行蚕桑或小麦种植等活动。这些具体的生活场景不仅展示了农民的日常劳作,也反映了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的深深敬仰和依赖。
《鄂州劝农》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象征。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农民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