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寺簿劝农追和渊明见贻

江汉之会,中具五民。
见异而迁,乃丧厥真。
相彼樊山,我行所因。
有闲其壤,问彼居人。
方时清明,家自为稷。
其薮其浸,其动其植。
孰为使民,有田不穑。
亦惟蒲鱼,恃此鲜食。
岁运周回,景躔西陆。
帝籍重开,天颜逾穆。
耕事将起,毋荒游逐。
凡我农官,戒民宜宿。
戒民伊何,美成在久。
譬彼射侯,则求其耦。
驱率慵堕,转缘南亩。
数耘疾收,在而心手。
农亦有书,匪藏金匮。
盍耕如莘,盍馌如冀。
桑荫清好,浊醪日至。
已勤而食,则无所愧。
勿谓此州,远连边鄙。
我疆西北,尽其四履。
风雨顺时,日星循轨。
屡丰作颂,以致归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酬寺簿劝农追和渊明见贻》是宋代诗人罗愿创作的一首四言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歌背景
  • 时代与作者:这首诗写于宋代,由罗愿创作。罗愿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酬寺簿劝农追和渊明见贻》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旨在回应他人对农事的劝勉。
  • 主题内容:罗愿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关注以及对农民生活的理解。在这首诗中,罗愿不仅描述了农田的自然状态,也指出了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孰为使民,有田不穑”。这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罗愿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四言诗的形式使得他的表达更加凝练,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四言诗在形式上遵循平仄韵律,增强了诗歌的美感和音乐性。
  • 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樊山”象征着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同时也暗示着诗人与这片土地之间深厚的联系。通过描绘田间的劳作景象和农民的生活状态,诗人传达了一种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1. 哲学思想
  • 儒家思想的影响:罗愿作为宋代文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农田的描述和对农民生活的观察,体现了儒家“仁爱”的思想,强调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 道家思想的体现:虽然这首诗更多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但罗愿的作品中也不乏道家思想的影子。例如,他在诗歌中表达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这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相呼应。
  1. 社会意义
  • 反映社会问题:罗愿的诗歌不仅是文学创作,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农业和农民生活的描写,他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农民的辛勤劳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反映出他对改善社会状况的渴望。
  • 倡导人文关怀:罗愿通过自己的作品鼓励人们关注并改善民生,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的诗歌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更是对现代社会中被忽视的农民群体的关注和呼吁。
  1. 教育启示
  • 文学教育价值:罗愿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性,成为了宋代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他的诗歌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增强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 道德教育意义:通过学习和鉴赏罗愿的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罗愿的诗歌中蕴含的对农民的关怀和对自然的尊重,是进行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资源。

《酬寺簿劝农追和渊明见贻》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是一部包含了丰富哲学内涵和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吸取智慧,激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