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梁王寺过远桥寄昉师

长忆溪桥避暑时,天风六月袭人肌。
水随地脉来无尽,云过山头去不知。
拂面稚松应偃盖,当年游子已庞眉。
凭师莫动溪边石,留待东归题好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梁王寺过远桥寄昉师》是宋代诗人罗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梁王寺过远桥以及昉师的深厚情感和美好回忆。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分析:

  1. 诗人生平:罗适,宋朝台州宁海人,字正元,别号赤城,胡瑗私淑弟子。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历任五县知事、京西北路提点刑狱等职。他与苏轼论水利,兴复陂塘五十有余,后离任为民立祠。

  2. 诗歌原文:水随地脉来无尽,云过山头去不知。拂面稚松应偃盖,当年游子已庞眉。凭师莫动溪边石,留待东归题好诗。

  3. 诗歌鉴赏:这首诗以梁王寺过远桥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怀念以及对昉师深深的感激之情。首联“长忆溪桥避暑时,天风六月袭人肌”描绘了诗人在夏日炎炎中避暑的场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颔联“水随地脉来无尽,云过山头去不知”则通过对山水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颈联“拂面稚松应偃盖,当年游子已庞眉”则是诗人对自身变化和成长的回忆,同时也表达了对昉师岁月变迁的感怀。尾联“凭师莫动溪边石,留待东归题好诗”则寄托了诗人对与昉师重逢的愿望,以及对美好记忆的珍视。

《忆梁王寺过远桥寄昉师》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学的风格与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