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溪桥避暑时,天风六月袭人肌。
水随地脉来无尽,云过山头去不知。
拂面稚松应偃盖,当年游子已庞眉。
凭师莫动溪边石,留待东归题好诗。

忆梁王寺过远桥寄昉师长忆溪桥避暑时,天风六月袭人肌。

水随地脉来无尽,云过山头去不知。

拂面稚松应偃盖,当年游子已庞眉。

凭师莫动溪边石,留待东归题好诗。

译文及注释:

忆梁王寺过远桥寄昉师

怀念在梁王寺的远桥上度过的夏天。

夏天的天风吹袭着肌肤,让人感到凉爽。

水流顺着大地的脉络而来,没有尽头;

而天上的云彩越过了山峰,却不知道它们会飘到哪里去。

那轻拂脸面的嫩松应该已经高高扬起它的枝叶,

那时的游子已经变得白发苍苍、皱纹满面了。

凭托师傅不要移动溪边的那块石头,

让我等到回到故里时,为它写下一首赞美的诗歌。

赏析:

“梁王”指梁武帝,梁武帝萧衍曾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大开法门,修建佛塔,并建造了著名的同泰寺,即梁王寺。“梁王寺过远桥”,是作者追忆在梁王寺避暑的情景,也隐含了对当时佛教盛行的慨叹。“长忆”二句,描绘了夏夜在梁王寺中纳凉的景况:“天风六月袭人肌”、“水随地脉来无尽”、“云过山头去不知”。这四句是说,夏夜的天风和煦宜人,吹得人浑身凉爽,清凉的水沿着大地流淌而去,看不见尽头;天空中的云彩掠过了群山,却不知它要飘向哪里。这四句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在夏日的夜晚乘凉时的愉悦心情。

“拂面稚松应偃盖”,描写了夏日的松林,那轻抚面孔的嫩松应当是已经长得非常高大了,枝叶茂盛,几乎要高高竖起它的树冠,遮住了阳光了。“稚”字写出了松叶的生机勃勃,“伏盖”二字则写出了树荫的浓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松树的高大。

“当年游子已庞眉”,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说的是晋朝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有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陶渊明自少年时代起就热爱自然,喜欢山水田园生活,到了晚年才出仕做官,他写诗作赋,常常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达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归去来兮辞》就是他写的一篇辞官归隐的文章。后来人们就用“庞眉”来指代老人,这里的“庞眉”就是指陶渊明,也就是指诗人自己。

“凭师莫动溪边石,留待东归题好诗”,这是诗人在梁王寺过远桥时所发出的感慨之言。意思是说:请不要挪动溪边的那块石头!让我等到回到故乡的时候,再为它写下一首赞美这首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