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冬夜,苏轼被朝廷委以赈济灾荒的重任,他带着沉重的使命踏上了前往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的路程。在那个除夕夜,他没有选择在城内过节,而是选择了荒野中的一处地方投宿。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忧虑,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位仁者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

第一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个即将告别旧岁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彻夜不眠的原因。他之所以守着岁月更替的节点,并非因为守岁本身,而是心中充满了对民众疾苦的担忧和客居他乡的孤独感。这种情感在第二首诗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在那万家合欢、灯火辉煌的除夕之夜,诗人却孤独地躺在异乡的荒野之中,寒冷刺骨,辗转难眠。他看到的是一幅幅凄凉的景象,听到的是一曲曲悲怆的歌曲,内心的悲愤与哀愁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这两首诗不仅记录了一个文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境变化,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物质匮乏和社会动荡的年代,人们内心深处依然保持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人民福祉的关切。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不仅仅是苏轼个人经历的记述,它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人文精神。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他在艰难时期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担当。

当我们再次阅读这些诗句时,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从中汲取到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那就是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放弃,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