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泉

策杖徐徐步此山,拨云寻径兴飘然。
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计年。
烹茗僧夸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
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安平泉》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文学造诣,同时也反映出其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界的深切感悟。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后世誉为“文章太守”、“诗魔”等。他的诗词作品广泛传颂,其中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人所熟知。
  2.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当时苏轼因上书论政而遭到新法派的打压,被迫离开朝廷任地方官员。他在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深受百姓爱戴。
  3. 诗歌原文:策杖徐徐步此山,拨云寻径兴飘然。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计年。烹茗僧夸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
  4. 诗歌赏析:苏轼在这首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他描述了自己沿着山路行走,拨云寻径,心情舒畅的情景。同时,也借由描绘泉水、茶香和炼丹人的意象,展示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5.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刻画,传达了诗人的情感。特别是诗句“烹茗僧夸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更是将禅宗与道教的元素巧妙地融入诗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6. 社会影响:尽管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但他的作品依然流传至今,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以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诗人。

《安平泉》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流露,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沉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