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吕穆仲寺丞

孤山寺下水侵门,每到先看醉墨痕。
楚相未亡谈笑是,中郎不见典刑存。
君先去踏尘埃陌,我亦来寻桑枣村。
回首西湖真一梦,灰心霜鬓更休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吕穆仲寺丞》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1075年(熙宁八年),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而吕仲甫则担任杭州的察推。诗中不仅展现了两人深厚的友情,而且反映了苏轼对友人的关心和不舍。以下将详细分析这首作品:

  1. 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 创作时间背景:该诗作于苏轼任密州知州的1075年。此时苏轼正在处理政务,而好友吕仲甫则已入朝为官。
  •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以其诗歌、词章和散文著称。他的作品广受后世赞誉,影响深远。
  1. 诗句原文与解读
  • 孤山寺下水侵门:“孤山寺下湖水侵门”,这句描写了孤山寺旁的湖面波光粼粼,水波荡漾到门前的情景,充满了诗意。
  • 每到先看醉墨痕:“每到我看的是醉后所题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留下的文字墨迹的珍视与喜爱。
  • 楚相未亡谈笑是:“楚相未亡谈笑时”,借用“楚相”孙叔敖的故事,暗示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不屈的精神。
  • 中郎不见典刑存:“中郎不见典刑存”,这里的“中郎”指的是汉代的张衡,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但正义始终存在,不被埋没。
  • 君先去踏尘埃陌:“君先去踏尘世的路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与祝福。
  • 我亦来寻桑枣村:“我也要来找寻那桑枣村”,这里既指实际的村庄,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追求。
  1. 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 意象运用:全诗通过“孤山”、“湖水”、“墨痕”、“楚相”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既有现实感又充满诗意的艺术画面。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以及对彼此未来的美好祝愿。
  • 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友情的赞美,也蕴含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坚守。
  1. 历史意义与影响
  • 历史地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之一,苏轼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后世评价:历代以来,许多学者和读者都对这首诗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寄吕穆仲寺丞》不仅是一首表现深厚友情的诗歌,更是一篇富有哲理和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和品味的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