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

二年三蹑过淮舟,款段还逢马少游。
无事不妨长好饮,著书自要见穷愁。
孤松早偃原非病,倦鸟虽还岂是休。
更欲河边几来往,只今霜雪已蒙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至黄州。此诗不仅反映了苏轼在人生旅途中的情感体验与思想转变,还体现了他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态度和追求文化精神的生活态度。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层次,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哲学。诗中的“孤松早偃原非病,倦鸟虽还岂是休”,描绘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状态的哲思。这种超越现实困境的思考,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大师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

从历史意义来看,苏轼作为宋代文坛的巨擘,其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苏轼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也折射出时代变迁下的文化冲突和人文关怀。《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作为其作品之一,为后人提供了了解苏轼个人经历及其思想变化的窗口。通过阅读这类诗歌,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面对社会变迁时的复杂心态。

《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不仅是一首表达闲适情怀的诗歌,更是苏轼人生哲学和精神追求的体现。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展示了宋代文人在逆境中仍能坚守文化理想和生活信念的高尚品质。对于有兴趣了解宋代文学和苏轼生平的读者而言,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故事,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思考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