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

千章杞梓荫云天,樗散谁收老郑虔。
喜气到君浮白里,丰年及我挂冠前。
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
太息何人知帝力,归来金帛看赪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围绕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文、词、赋等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 诗歌原文
    千章杞梓荫云天,樗散谁收老郑虔。
    喜气到君浮白里,丰年及我挂冠前。
    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
    太息何人知帝力,归来金帛看赪肩。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怀。诗中的“千章杞梓荫云天”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壮丽景象,而“樗散谁收老郑虔”则表达了对朝中大臣的忧虑与无奈。
  • 情感真挚:苏轼在这首诗中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个人情感的结合,他不仅关注国家的兴衰,也关心百姓的生活。这种深厚的人民情怀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艺术手法:苏轼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如“千章杞梓”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樗散”则暗示了朝廷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这种巧妙的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苏轼作为宋代的文人,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色。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宋代文人的政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 教育意义:苏轼的诗歌语言优美、含义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学习和研究苏轼的诗词,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1. 后世影响
  • 文学影响:苏轼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许多作品都被后人传颂不衰。例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名篇。
  • 社会影响: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是一首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价值的古诗。它不仅展现了苏轼的个人风采和文学才华,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操。对于爱好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是不可多得的珍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