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王子直秀才

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
五车书已留儿读,二顷田应为鹤谋。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识故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王子直秀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七言律诗,作于绍圣二年(1095年),是一首酬赠之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介绍:苏轼,原名苏辙,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及政治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2. 诗歌背景:《赠王子直秀才》这首诗作于苏轼惠州贬所作。在政治斗争激烈的背景下,苏轼被迫离开朝廷,被贬至惠州。在这样的境遇下,他的诗歌多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3. 诗歌内容:诗中描述了王子直闲居田园的潇洒生活。“薄有山田门庭蛙声不断”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景象,体现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4. 艺术特色:此诗作为酬赠之作,前三句生动描绘了王子直的生活状态,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简朴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的热爱。
  5. 主题思想: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王子直生活的赞美,更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归隐田园的向往,以及对简朴、自然生活方式的推崇。
  6. 文化价值:在当今社会,这首诗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赠王子直秀才》不仅展示了北宋诗歌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情怀与生活理想。它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远离世俗的纷扰。

《赠王子直秀才》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思想的交流。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能体会到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