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朝云,并引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朝云,并引》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不仅是苏轼对亡妻朝云的深切思念之情的表达,也是他对于人生无常、佛法寻求解脱等哲理的深刻探讨。下面将介绍这首作品: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生活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贬谪,但从未放弃过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 诗歌创作时间:这首诗作于绍圣元年十一月,苏轼在惠州时所写。三年后,即绍圣三年七月五日,朝云因病去世,葬于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
  1. 诗歌内容
  • 悼念亡妾:诗歌开篇即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朝云的怀念之情。“悼朝云”四字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妻子逝去的悲痛与不舍。
  • 情感表达:通过“苗而不秀”这一比喻,苏轼表达了对朝云早逝的惋惜;同时,又用“童乌”寓意长寿,反衬她的不幸命运。这些诗句不仅流露出诗人对亡妻的深深思念,也透露出他对生命无常、世事多变的感慨。
  • 对佛学的理解:诗中的“且和前诗以自解”表明了苏轼在哀悼之余,也在试图通过佛学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解脱。这反映了苏轼复杂的人生观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寄托的渴望。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苏轼巧妙地使用了多种意象来表达情感。例如,“苗而不秀”和“童乌”这两个意象,既体现了生命的脆弱,也暗含对死亡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敬畏。这些意象的应用,使得整首诗歌富有诗意,同时也增强了其表达的情感深度。
  • 对比手法:苏轼在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朝云生前与死后境遇的差异进行对比,突显了生死的无常和人生的苦乐参半。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并引》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悼亡诗,它更是苏轼对于人生、爱情与哲学的一次深刻反思和表达。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展示了他在面对生活低谷时的豁达与坚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