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俎经旬无肉,又子由劝不读书,萧然清坐,乃无一事

病怯腥咸不买鱼,尔来心腹一时虚。
使君不复怜乌攫,属国方将掘鼠馀。
老去独收人所弃,游哉时到物之初。
从今免被孙郎笑,绛帕蒙头读道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客俎经旬无肉,又子由劝不读书,萧然清坐,乃无一事》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生活哲理,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学问与自然的独特见解。下面将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他出生于四川眉州,是苏洵的儿子,与父亲并称“苏洵子轼”。他在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并在凤翔府担任签书判官等职,后因直言进谏被贬至黄州,最终在公元1101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惠州,最后在儋州度过余生。
  • 文学成就: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的诗歌、散文以及书画均有很高的成就,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广泛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观念。
  1. 诗词原文
  • 原文
    客俎经旬无肉又子由劝不读书萧然清坐乃无一事
    病怯腥咸不买鱼,尔来心腹一时虚。
    使君不复怜乌攫,属国方将掘鼠余。
    老去独收人所弃,游哉时到物之初。
    从今免被孙郎笑,绛帕蒙头读道书。
  • 译文与注释: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述反映出作者对世事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1. 诗词赏析
  • 艺术风格:该诗以白描的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语言朴实而不失文采,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哲理意蕴。
  •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生活的简朴和对学问的热爱,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世界的态度,体现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
  1. 历史背景
  • 北宋时期社会环境: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社会上仍存在不少贫困和不公的现象。苏轼作为当时的一位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其作品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现实。
  • 苏轼的思想观念:苏轼主张文人应关注国家大事,同时也要有个人修养,不应过于功利。在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到他对当时社会的批评和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1. 文化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苏轼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词、散文、书法和绘画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经典。
  • 文化传承的意义: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思想和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苏轼的这首《客俎经旬无肉,又子由劝不读书,萧然清坐,乃无一事》不仅是一首表现作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了苏轼独特的人生观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