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韶倅李通直二首

一篇泷吏可书绅,莫向长沮更问津。
老去常忧伴新鬼,归来且喜是陈人。
曾陪令尹苍髯古,又见郎君白发新。
回首天涯一惆怅,却登梅岭望枫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韶倅李通直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七言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及政治家,其诗文成就极高,对后世影响深远。《次韵韶倅李通直二首》是苏轼晚年的作品之一,创作于他离开仕途的时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还体现了他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诗歌内容概述
  • 诗句解读:《次韵韶倅李通直二首》共分为两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怀。其中“一篇泷吏可书绅,莫向长沮更问津”反映了诗人对官场变迁的感慨和对知识的尊重;“老去常忧伴新鬼,归来且喜是陈人”则透露出诗人对岁月流转的无奈以及对老朋友的珍惜之情。
  • 情感流露: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忧虑。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
  1. 艺术特色分析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苏轼巧妙地运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青山只在古城隅”,通过描绘青山的位置和形状,传达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深邃。
  • 语言风格:苏轼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豪放不羁的气势,也有细腻深刻的描写。在这首诗中,他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成功地将复杂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历史背景与影响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他曾在官场经历多次沉浮,最终选择归隐山林。这一时期的苏轼,面对世事变迁和人生百态,感慨颇深,因此创作了此诗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 作品地位:《次韵韶倅李通直二首》不仅在宋代受到高度评价,而且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都曾在作品中借鉴或模仿苏轼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使得这首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的《次韵韶倅李通直二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描绘人生百态、反映时代变迁的艺术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苏轼高超的文学才华,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