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崔闲

道合何妨过虎溪,高山流水是相知。
与君一别无多日,梦到琅然夜榻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崔闲》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介绍:苏轼,字子瞻,又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等,世称苏东坡或苏仙。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
  2. 诗词原文:道合何妨过虎溪,高山流水是相知。与君一别无多日,梦到琅然夜榻时。
  3. 诗意赏析:这首《寄崔闲》表达了作者深厚的友谊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道合何妨过虎溪”意味着两人志趣相投,即使途径虎狼之溪也不足为惧,这体现了他们之间牢固的情谊。“高山流水是相知”则描绘了二人心灵的相通,如同自然界中的高山流水一样自然而然。“与君一别无多日,梦到琅然夜床时”展现了与友人离别后,每当夜晚降临,梦境中常常梦见他,这反映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
  4.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可能与苏轼的政治生涯有关。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段流放期间,苏轼的生活经历丰富而深刻,他对友情的珍视和人生的感悟也更加深刻地体现在了他的诗歌中。
  5. 文化意义:《寄崔闲》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骨和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

《寄崔闲》是苏轼对友情的真挚表达,也是他个人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