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咏馓子赠邻妪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戏咏馓子赠邻妪》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歌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织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

  2.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其诗、词、文均有极高成就,被后人称为“诗仙”,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之一。

  3.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馓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馓子揉搓成均匀美丽的颜色,用碧油煎制至嫩黄深邃。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美感,也让读者能够想象出馓子那光滑细腻的质感与诱人的色泽。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夜晚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邻里关系的珍视。

  4. 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苏轼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苏轼个人生活情趣的反映,也体现了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5. 文化意义: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苏轼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戏咏馓子赠邻妪》中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不仅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6. 艺术特色:苏轼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诗正是如此。通过对馓子的细腻描写,苏轼不仅传达了馓子本身的美味,还隐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邻里间和谐共处的赞美之情。这种以物喻情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富有诗意和画面感,让读者能够产生深刻的共鸣。

苏轼的《戏咏馓子赠邻妪》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凝聚了诗人的情感、智慧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体会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