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柳子玉赴灵仙

世事方艰便猛回,此心未老已先灰。
何时梦入真君殿,也学传呼观主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柳子玉赴灵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该诗作于苏轼被贬期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书画大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学识渊博,天资极高。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1. 诗歌原文
    世事方艰便猛回,此心未老已先灰。何时梦入真君殿,也学传呼观主来。

  2. 诗意解析

  • 世事方艰便猛回:描绘了世间的艰难与混乱,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坚持自我的态度。
  • 此心未老已先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尽管内心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活力和热情。
  • 何时梦入真君殿:诗人通过梦境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 也学传呼观主来:这里的“传呼观主”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修行或精神追求,诗人通过学习这种修行来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解脱。

《送柳子玉赴灵仙》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友人深厚情谊的文学作品,也是苏轼人生哲学和艺术追求的体现。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