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沈长官三首

家山何在两忘归,杯酒相逢慎勿违。
不独饭山嘲我瘦,也应糠覈怪君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轼的《次韵沈长官三首》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思念和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感慨的诗作。以下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苏轼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号“苏子”,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声誉,被后世誉为“文坛泰斗”。苏轼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迁,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之作,也有细腻婉转而深沉的情感表达。
  1. 诗歌原文
  • 原文:男婚已毕女将归,累尽身轻志莫违。闻道山中食无肉,玉池清水自生肥。 造物知吾久念归,似怜衰病不相违。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松江水渐肥。
  1. 内容解析
  • 思乡情绪: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通过描述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物生活状况,苏轼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浓厚的乡愁。尤其是“累尽身轻志莫违”一句,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也透露出他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无奈和期待。
  • 自然景观:诗中的“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松江水渐肥”形象地描绘了家乡的自然景致。这不仅是对家乡美景的具体描写,更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映射。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苏轼成功地传达出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故乡景色的美好记忆。
  • 人生态度:“造物知吾久念归,似怜衰病不相违”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苏轼在诗中展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衰老和疾病,也依然渴望归乡,这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思念。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苏轼擅长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使诗歌呈现出独特的意境美。在这首诗中,苏轼巧妙地利用自然景物作为载体,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语言质朴:苏轼的语言风格朴素、直白,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加平易近人,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苏轼还善于使用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苏轼的《次韵沈长官三首》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诗歌,它更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哲思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这位伟大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卓越的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