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帆古戍下,积雪高如丘。
强邀诗老出,疏髯散飕飗。
僧房有宿火,手足渐和柔。
静士素寡言,相对自忘忧。
铜炉擢烟穗,石鼎浮霜沤。
征夫念前路,急鼓催行舟。
我行虽有程,坐稳且复留。
大哉天地间,此生得浮游。
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烈》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介绍:
诗词原文:落帆古戍下,积雪高如丘。 强邀诗老出,疏髯散飕飗。 僧房有宿火,手足渐和柔。 静士素寡言,相对自忘忧。铜炉擢烟穗,石鼎浮霜沤。 征夫念前路,急鼓催行舟。 我行虽有程,坐稳且复留。大哉天地间,此生得浮游。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的诗歌、词、赋、散文均成就斐然,千古留芳。
作品赏析:苏轼的这首诗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著称。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冬日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内心的平和与超脱。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相关背景:该诗创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当时苏轼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到黄州。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他以诗会友,以文抒情,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这首小诗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反映了苏轼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苏轼的《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烈》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