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灵隐高峰塔

言游高峰塔,蓐食治野装。
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
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
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
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磬音,飞鸟皆下翔。
入门空有无,云海浩茫茫。
惟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
问年笑不答,但指穴藜床。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彷徨。
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灵隐高峰塔》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灵隐高峰塔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子游高峰塔,
    饱食治野装。
    火云秋未衰,
    及此初旦凉。
    雾霏岩谷暗,
    日出草木香。
    嘉我同来人,
    久便云水乡。
    相劝小举足,
    前路高且长。
    古松攀龙蛇,
    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磬音,
    飞鸟皆下翔。
    入门空有无,
    云海浩茫茫。
    惟见聋道人,
    老病时绝粮。
    问年笑不答,
    但指穴藜床。
    心知不复来,
    欲归更仿徨。
    赠别留匹布,
    今岁天早霜。

  2. 诗意解析

  • 登塔览胜:诗中“子游高峰塔”表明苏轼初次登临这座高塔,通过这一动作展现了他对于探险和挑战自我的喜好。
  • 自然景象描绘:诗中“火云秋未衰”,描写了秋天的景象,火红的云彩与秋天相结合,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雾霏岩谷暗”,则描绘了早晨时分,山间迷雾笼罩、岩石昏暗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
  • 人与自然的互动:“及此初旦凉”表达了作者在登高过程中感受到的凉爽,同时“及此”也隐含着一种期待和希望之意。
  • 人文关怀:诗中的“嘉我同来人”,反映了苏轼对同行者的赞赏,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在游历过程中的友情和共鸣。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苏轼善于使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意境,如“古松”、“怪石”、“钟磬”等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元素,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动的自然画卷。
  • 语言风格:苏轼的语言风格简练明快,善于用词造句,如“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等句子都富有韵律感和画面感。
  • 情感表达:苏轼的情感表达直白而深刻,如“心知不复来”,“欲归更仿徨”等诗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挣扎。
  1. 背景知识
  • 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苏东坡”。苏轼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其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
  • 《游灵隐高峰塔》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当时他已经游历过许多名胜古迹,对于自然之美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因此,他在游览灵隐高峰塔时,有了这首《游灵隐高峰塔》的灵感。

苏轼的《游灵隐高峰塔》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词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示了苏轼高超的艺术才能,也传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