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人许长,谷苗牛可没。
天公独何意,忍使蝗虫发。
驱攘著令典,农事安可忽。
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
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
苟无百篇诗,何以醒睡兀。
初如疏畎浍,渐若决澥渤。
往来供十吏,腕脱不容歇。
平生轻妄庸,熟视笑魏勃。
爱君有逸气,诗坛专斩伐。
民病何时休,吏职不可越。
慎毋及世事,向空书咄咄。
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杜甫《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鉴赏
杜甫在《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中,通过其对农作与自然灾害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唐代诗人关注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官员赵光逢任农田水利职务期间所作,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和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
诗中的“麦穗人许长,谷苗牛可没”描绘了农民辛勤耕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关切。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天公不公的无奈感:“天公独何意,忍使蝗虫发。”这两句直接点明了蝗灾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天公的有意为之。
诗中提到的“驱攘著令典,农事安可忽”,表明了面对灾害时,应当遵循国家法令,重视农事,不应忽视。这种思想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法制的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生计的深切关怀。
苏轼的《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苟无百篇诗,何以醒睡?”苏轼以自身经历来表达对农业工作者艰辛生活的同情,以及对诗歌创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探讨《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时,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对农事的关注和对自然现象的反思,还能感受到两位文人对时代背景、社会现状的敏锐洞察和深度思考。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