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
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
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
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
红裙欲仙去,长笛有馀哀。
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
自从有此山,白石封苍苔。
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
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
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076年,即熙宁九年,此时苏轼担任密州知州。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以其卓越的文采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其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均堪称典范。
  1. 作品原文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红裙欲先去,长笛有余哀。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自从有此山,白石封苍苔。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

  2. 创作背景

  • 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任职,其间多次前往常山游玩并登上广丽亭。这次登高望远的活动中,他不仅感受到了自然的壮丽,还对人生、社会、仕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1. 作品赏析
  • 艺术特色:《登常山绝顶广丽亭》作为一首抒情诗,通过对常山美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情感表达: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相聚时刻的欢乐,以及面对大自然时内心的喜悦与感慨。通过对比不同方位的景象,苏轼展示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 文化意蕴:该诗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研究宋代文人雅集活动的珍贵史料。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 名家点评
  • 对于这首诗的评价普遍积极,认为它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同时,也有人认为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追求,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不仅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优美的文字、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也折射出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