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参寥师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惟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参寥师》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苏轼深厚的诗歌造诣和对禅理的深刻理解,还展现了他与参寥师之间的深厚友情。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诗、文、书、画均有极高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创作背景: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期间结识了参寥师,两人因志趣相投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轼曾将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他对禅宗与诗之间的关系的新认识。
  3. 主要内容:《送参寥师》以禅解诗,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美学见解。如诗作应如玉屑清警,诗人创作需要有空静的心态,才能明察群动,容纳万境。此外,苏轼还将诗歌与书法的创作联系起来,提出了一系列美学见解:好诗应如玉屑,出语清警;诗人作诗,应有空静心态,才能明察群动,容纳万境;诗歌与禅法并不相妨等等。
  4. 词句注释:《送参寥师》中有许多典故及诗词引用,其中不乏一些深奥的词语和诗句。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意,提供了词句的注释和白话译文。
  5. 名家点评:历代文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送参寥师》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诗歌,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他的生活哲学。
  6. 作品赏析鉴赏:苏轼通过《送参寥师》展现了他在艺术上的卓越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朋友深深的情感,也传达了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宋代诗歌的魅力和苏轼的文学魅力。

《送参寥师》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诗歌,更是苏轼对艺术和人生的深刻思考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苏轼的才华和人生哲学,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