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莱州雪后望三山

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
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
我行适冬仲,薄雪收浮埃。
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
参差太华顶,出没云涛堆。
安期与羡门,乘龙安在哉。
茂陵秋风客,劝尔麾一杯。
帝乡不可期,楚些招归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莱州雪后望三山》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号铁冠道人,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诗歌、词、赋、文等多种体裁均有杰出成就,被后世誉为“文章巨匠”。
  • 生平成就:苏轼的一生颇为坎坷,但他的作品却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其诗词多表现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其中不乏传世佳作。他的创作风格多变,既有豪放洒脱之作,亦有细腻婉约之作,深受读者喜爱。
  1. 作品原文
    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
    我行适冬仲,薄雪收浮埃。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
    参差太华顶,出没云涛堆。安期与羡门,乘龙安在哉。
    茂陵秋风客,劝尔麾一杯。帝乡不可期,楚些招归来。

  2. 创作背景

  • 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因政治原因被贬至黄州、郴州等地,其间曾多次游历莱州。据历史记载,他曾在莱州期间写下了不少诗词作品,此诗即为其中之一。
  • 《过莱州雪后望三山》的创作时间虽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他被流放至莱州时期所作,当时正值冬季,天气寒冷,而一场雪后,诗人更是有了新的感慨。
  1. 作品鉴赏
  • 意境描绘:诗中开篇“东海如碧环”,便将大海的壮阔与美丽展现无遗;紧接着“西北卷登莱”,则形象地描述了雪后天晴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 哲理思考:诗中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色,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安期与羡门”等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神仙传说和长生不老的向往与质疑,反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旅途的哲思。诗人在欣赏雪后美景的同时,也抒发了一种超脱物外、追求精神寄托的情感。
  1. 艺术特色
  • 意象鲜明:诗中运用了诸多生动的自然意象,如“东海”、“三山”、“浮埃”、“扶桑”等,使画面感极强,令人仿佛置身其中。
  • 语言优美:诗句用词考究,音韵和谐。如“薄雪收浮埃”,简洁中见精致,体现了诗人的语言魅力。
  • 结构严谨:全诗遵循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平仄协调,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过莱州雪后望三山》不仅是苏轼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哲学启示:诗中的哲理思考对人们认识人生、宇宙、自然等都有深刻的启发和指导作用。特别是诗人对神仙信仰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道德观念及存在状态等哲学问题的深入讨论。

《过莱州雪后望三山》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哲理思考,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思考人生的窗口。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