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伯扬守虢

华山东麓秦遗民,当时依山来避秦。
至今风俗含古意,柔桑绿水招行人。
行人掉臂不回首,争入崤函土囊口。
惟有使君千里来,欲饮三堂无事酒。
三堂本来一事无,日长睡起闻投壶。
床头砚石开云月,涧底松根斸雪腴。
山棚盗散人安寝,劝买耕牛发陈廪。
归来只作水衡卿,我欲携壶就君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伯扬守虢》是一首由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创作的古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苏轼对王伯扬的深情厚谊,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虢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词人、散文家、书画家、政治家等,被誉为“文坛巨擘”。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 作品出处:《送王伯扬守虢》,此诗为宋人笔记记载的逸闻轶事,具体出自何处已无法考证,但可见其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流传度。
  1. 诗歌原文
  • 华山东麓秦遗民: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因周文王在此避雨而得名。秦遗民指的是秦朝遗民,即那些在秦朝灭亡后仍留在华山地区的人。这里的“华”指的就是华山。
  • 当时依山来避秦:这句话描述了当时的人们为何会选择在华山地区定居。可能是因为秦朝的严酷统治和战争使得许多人失去了家园,他们选择依山而居,以逃避政治上的迫害和战争的威胁。
  • 至今风俗含古意:这里的“风俗”指的是当地的传统习惯和习俗,而“含古意”则表明这些传统习惯蕴含着古老的文化和历史痕迹,显示出人们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 柔桑绿水招行人:柔桑和绿水都是描绘虢州自然风光的词语,这里暗示着这片土地的美丽和宁静,吸引着人们前来。
  • 行人掉臂不回首:这句话形容行人离去时毫不留恋,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这可能反映了当地人与外界的不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自由的追求。
  1. 诗歌赏析
  • 意境美: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美好意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 哲理意: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考,如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感慨等。这些哲理思考使诗歌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本心灵的启示录。
  • 艺术性:苏轼的诗歌艺术性强,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富有诗意和美感。同时,他还擅长用词造句,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颂。

《送王伯扬守虢》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也反映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苏轼作为一位伟大文人的精神风貌,以及他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