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李诚之待制六丈挽词

青青一寸松,中有梁栋姿。天骥堕地走,万里端可期。
世无阿房宫,下建五丈旗。又无穆天子,西征燕瑶池。
才大古难用,老死亦其宜。丈夫恐不免,岂患莫己知。
公如松与骥,少小称伟奇。俯仰自廊庙,笑谈无羌夷。
清朝竟不用,白首仍忧时。愿斩横行将,请烹乾没儿。
言虽不见省,坐折奸雄窥。嗟我去公久,江湖生白髭。
归来耆旧尽,零落存者谁。比公嵇中散,龙性不可羁。
疑公李北海,慷慨多雄词。凄凉《五君咏》,沉痛《八哀诗》。
邪正久乃明,人今属公思。九原不可作,千古有馀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故李诚之待制六丈挽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长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艺术才能,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品内容概述:《故李诚之待制六丈挽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朋友李诚之的形象,表达了对其才华与品德的赞美。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得整首诗语言生动,情感充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隐喻了李诚之的性格和命运,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2. 历史背景分析:《故李诚之待制六丈挽词》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往往承载着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3. 主题思想探讨:《故李诚之待制六丈挽词》的主题是关于才子的悲哀以及士人的命运。诗人通过对比自然中的松树和天骥,寓意李诚之虽然才华出众,却因时运不济而未能得到应有的施展舞台。诗中透露出诗人对于现实不满和对未来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敬意。
  4. 艺术特色分析: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故李诚之待制六丈挽词》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哲理思考,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诗中的语言精炼优美,既体现了诗人的文学修养,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5. 文化影响评价:《故李诚之待制六丈挽词》作为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的范例。此外,诗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至今仍能给人们以启发和思考。

《故李诚之待制六丈挽词》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反映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