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耒高丽松扇

可怜堂堂十八公,老死不入明光宫。
万牛不来难自献,裁作团团手中扇。
屈身蒙垢君一洗,挂名君家诗集里。
犹胜汉宫悲婕妤,网虫不见乘鸾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张耒高丽松扇》是苏轼的一首诗作,表现了诗人对古代忠臣的同情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自嘲。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诗、词、文均有卓越成就,被尊称为“东坡居士”。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 张耒:北宋末年著名文人,与苏轼交好,有“诗坛苏张”之誉。他的诗歌也颇具才华,与苏轼互相唱和。
  1. 作品原文及解析
  • 原文节选:《和张耒高丽松扇》中“可怜堂堂十八公,老死不入明光宫。万牛不来难自献,裁作团团手中扇。”表达了一种悲壮与无奈的情感。
  • 诗意阐释:诗人以古喻今,通过对比古代忠臣的命运和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对理想的追求不得成功的感慨。同时,诗人也用“团扇”象征自己的处境,暗示了自己可能像团扇一样被人冷落或遗忘。
  1. 艺术手法分析
  •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古代忠臣的命运和自己的遭遇,诗人突出了自身的无奈和悲哀。
  • 象征手法:团扇作为象征,不仅代表了诗人自身的境遇,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冷漠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力感。
  • 借古讽今: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还蕴含着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人以历史典故为依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评。
  1. 文化背景与价值
  • 忠臣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忠臣往往被赋予极高的道德标准。诗人通过对古代忠臣命运的描述,反映了自己对这种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 自我反思:诗人的自我反思体现了宋代文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即在面对现实困境时,如何保持内心的独立和清醒。
  1. 历史影响及评价
  • 历史影响:苏轼的这首《和张耒高丽松扇》不仅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成为后世研究宋代文人诗词的重要文献。
  • 评价评价:对于这首诗的评价,学界普遍认为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是宋诗中的佳作。

《和张耒高丽松扇》是一首集历史意义、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于一体的诗歌。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苏轼的诗歌才华,还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