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堂堂十八公,老死不入明光宫。
万牛不来难自献,裁作团团手中扇。
屈身蒙垢君一洗,挂名君家诗集里。
犹胜汉宫悲婕妤,网虫不见乘鸾子。

和张耒《高丽松扇》诗作赏析

解析宋代苏轼诗中对友人张耒高丽松扇之作

  1. 诗句释义与翻译
  • 可怜堂堂十八公
  • 万牛不来难自献
  • 屈身蒙垢君一洗
  • 挂名君家诗集里
  1. 译文对照
  • 可怜堂上十八公:形容诗人自己如堂上十八公般,年岁已高却不得重用。
  • 老死不入明光宫:比喻自己虽受重用但终因年老而未得善终。
  • 万牛不来难自献:比喻无人引荐自己才华,难以得到重用。
  • 裁作团团手中扇:形容自己被贬后处境艰难,如同手中的团扇无法展开。
  • 屈身蒙垢君一洗:比喻自己虽受污名但仍愿为国效力。
  • 挂名君家诗集里:表示虽然自己的名声未能流传久远,但在友人家中仍有一席之地。
  1. 诗词背景
  • 苏轼与张耒友谊深厚,此诗可能是在两人友情深厚的背景下所作。
  • 高丽松扇是古代文人雅士常用之物,象征着文才与风骨。
  1. 赏析
  • 诗歌以“可怜堂堂十八公”开头,开篇即展现出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 通过“老死不入明光宫”、“万牛不来难自献”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困境的深刻感受。
  • “屈身蒙垢君一洗”反映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仍保持节操的高洁品质。
  • “挂名君家诗集里”则展现了诗人虽遭贬谪但作品仍被后人传颂的历史地位。
  • 最后两句“犹胜汉宫悲婕妤,网虫不见乘鸾子”,将诗人的不幸遭遇与历史上的贤臣相提并论,强调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苏轼的《和张耒高丽松扇》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是研究宋代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通过赏析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北宋文化氛围及文人群体的生活状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