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

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秸如嚼竹。
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
岂如厩马好头赤,立杖归来卧斜日。
莫教优孟卜葬地,厚衣薪槱入铜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首句“山西战马饥无肉”通过描绘战马因长期缺乏营养而在战场上疲惫不堪的情形,表达了战争给马匹带来的沉重负担。这种写法既形象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战马的艰苦生活。第二句“夜嚼长秸如嚼竹”则进一步将战马的困境具象化,用“夜嚼长秸如嚼竹”来形容战马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作战,形象地展示了战马在饥饿中的坚韧。

接下来的两句“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则是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战马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能保持从容的步伐,仿佛在嘲笑那些认为天山有坑谷的人的无知。这里的“徐行”不仅指速度缓慢,更象征着战马虽身处困境却仍保持着优雅的姿态。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画家李伯时的御马,“岂如厩马好头赤,立杖归来卧斜日”。这里通过对比战马与御马的不同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御马的羡慕之情。御马虽然被精心饲养,但终归只是仪仗队的一分子,享受着优渥的生活条件。而战马虽然辛苦,却能在战场上自由驰骋,不受拘束。

最后两句“莫教优孟卜葬地”,则是对古代楚国的优孟故事的引用,意指如果有人想要为御马安排葬礼,那也应该像优孟那样,将其烹煮后放入人腹中,而非用大夫之礼安葬。这既讽刺了统治者对马匹的过度宠爱,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强的题画诗,也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艺术和社会的独特见解。这首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和思想财富。

相关推荐